当前位置:首页 >>极客推荐 >>查看详情

寰宇平:让人工智能成为全球发展的普惠引擎

2025-03-23 10:14:58 作者 : 围观 :43次

世界水日

新年以来,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火爆全球,推动关于人工智能普惠发展、提升智能服务可及性的讨论进一步升温。在智能浪潮加速到来的背景下,弥合全球智能鸿沟,需要向治理要方案,以合作应挑战,以普惠促进步。

每一次技术革命,既有照亮未来的星辰,也隐藏加深裂痕的暗礁。“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马克思在工业革命时代洞察的“财富悖论”,在智能时代展现出新的形态。

当前,全球智能鸿沟反映在研发投入、硬件资源、人才储备、应用能力等方方面面。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秘书长技术特使办公室联合发布的报告,全球每年在提升算力的技术上花费超过3000亿美元,但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国家,基础设施和技能发展方面的差距,导致发展中国家及其本土初创企业处于“严重劣势”。以非洲为例,目前非洲的数据中心容量占全球不到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人工智能准备指数”将这种差距数字化——2023年发达国家这一指数为0.68,而新兴市场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分别为0.46和0.32。国际观察人士警示,智能鸿沟或导致出现少部分国家收割技术红利,发展中国家沦为原始数据供应地的极端分化。

个别国家当前的政策加剧全球智能鸿沟。近年来,个别发达国家试图垄断人工智能发展优势,构建排他性小圈子,人为制造科技壁垒,恶意阻断全球人工智能供应链。在人工智能领域搞“三六九等”、分“远近亲疏”,实质是以不公平规则固化技术等级,以政治算计裹挟技术发展,剥夺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动科技进步的权利。非洲科学院前院长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指出,这种做法只会破坏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让人工智能发展从合作走向脱钩。

不断扩大的全球智能鸿沟再次提醒世人,技术进步虽然会赋能发展、做大蛋糕,却不会自动分好蛋糕、带来包容发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应努力避免人工智能成为加剧全球不平等的因素。

实现智能向善,人类不仅需要更精妙的算法,也需要更深邃的智慧、更宽广的格局。国际社会唯有携手弥合鸿沟,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全球发展的普惠引擎。

聚焦能力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技术赋能的真谛,不仅在于优化工具,更在于激活内生动力。各方应积极开展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人工智能和数字基础设施联通、加强人工智能素养和人才培养,构建人工智能发展生态。进一步推进网络、算力、数据等普惠化,为广大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提供低门槛、低价格的人工智能服务,实现更大程度的数字包容。正如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多琳所指出的,人工智能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需要全球协作,以建立安全、包容、人人可及的人工智能。

坚持公平普惠,让各国都拥有平等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权利。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上,包括法国、中国、印度、欧盟在内的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共同签署《关于发展包容、可持续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与地球的声明》,帮助“全球南方”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加普及是各方共同的关切。国际社会应坚持开放而不筑墙、互通而不脱钩、平等而不歧视,携手打造开放、包容、普惠、非歧视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确保各国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工智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数据安全、算法歧视、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涉及人工智能发展的安全和伦理问题,国际社会需尽快建立人工智能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目前各国已就伦理道德和原则开展了大量讨论,但相关法律规范、国际条约和治理机构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充分尊重各国政策和实践差异性的基础上,推动形成广泛国际共识,确保人工智能发展符合全球社会责任。

作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大国,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弥合智能鸿沟。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推动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带头倡导帮助“全球南方”在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平等受益。中国和赞比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举办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之友小组会议,中国和老挝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中柬合作助力柬埔寨农民通过农业人工智能平台实现精准种植……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成为技术变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与各国共推发展、共护安全、共享成果。

衡量技术进步的终极标尺,是它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加速重塑世界。各国应守望相助,携手前行,用算法代码求解共同发展的方程式,以智能革命照亮人类命运与共的文明底色。

每年3月22日,全球共同关注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设立于1993年,由联合国大会设立

历史渊源

世界水日由联合国大会于1993年设立,源于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该会议提出了《21世纪行动议程》,建议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

宗旨目标

提高人们对淡水重要性的认识,倡导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以应对全球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推动全球范围内对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全球水资源现状

22亿
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
20亿
缺乏基本卫生设施的人口
36亿
因缺乏安全卫生设施而面临疾病风险的人口
140万亿
立方米的全球水资源总量

全球水资源分布

历年主题

2024

Water for Peace

以水促和平

强调水资源在促进和平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水资源合作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


2023

加速变革

Accelerating Change

聚焦于通过创新和合作应对全球水挑战,推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变革。


2022

珍惜水、爱护水

Groundwater -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关注地下水资源,提高公众对这一重要但常被忽视的水资源的认识。

庆祝活动

全球活动

  •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举办专题研讨会和论坛
  • 学校开展节水教育和宣传活动
  • 社区组织清洁河流和海滩的志愿活动
  • 媒体发布专题报道和公益广告

中国活动


2024年3月22日

福建省水利厅启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宣传活动

组织了节水教育和水资源保护的相关活动,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2023年3月22日

临沂市第三实验小学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

通过节水教育和环保实践,将水资源保护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行动倡议

个人行动

  • 修复漏水的水龙头和管道
  • 使用节水型洗衣机和 dishwasher
  • 收集雨水用于浇灌植物
  • 减少食物浪费以节约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

企业行动

  • 实施水循环利用系统
  • 优化生产流程以减少用水量
  • 投资水资源保护项目
  • 公开透明地报告用水情况

政府行动

  • 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 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供水系统
  • 加强水资源污染治理
  • 推动跨区域水资源合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