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 >>查看详情

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介绍。

2023-12-13 17:26:52 作者 : 围观 :143次

摘要:在202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在京举行了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会。

图片

在202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京举行了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会。会议由联合体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联合体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由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土壤学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支持举办。
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是由两院院士、联合体成员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由15位院士组成评委会评议投票产生。今年是连续第四年开展。2022年度入选的进展内容反映了我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在引领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鼓励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介绍

1.湖泊氮磷截留效应及其内循环影响机制

完成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湖泊藻类水华频发与氮磷失衡是全球性挑战。研究团队针对大尺度的氮磷入湖通量数据匮乏、湖内氮磷循环过程多且难以直接测定等挑战,研发了“入湖通量-湖泊生物地化循环-内外源直接解析”的综合模拟新方法,首次在全球尺度揭示了湖泊内部循环加剧氮磷不平衡的新机制,提出了内源-外源协同、长期-短期协同相结合的精准治理新认识。成果在Nature Geoscience、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期刊发表,政策建议获重要批示和采用,支撑了国家重点湖泊的保护治理。

图片


2.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应用研究

完成单位: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规划院等269家单位)

长江联合研究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长江大保护重大战略部署的有力举措,实施三年来,系统诊断并揭示了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及其成因机理,构建了以磷为核心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多项技术体系,提出长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管理的系列方案和对策,探索建立了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并在长江58个城市等重点区域和流域应用,有力支撑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助推长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图片


3.大气气溶胶光学组分定量遥感及其环境气候效应研究

完成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项目团队聚焦多角度偏振卫星探测优势,突破了气溶胶组分柱浓度定量遥感的技术难题,建立了国产卫星气溶胶组分反演新算法,实现了我国卫星由光学特性→PM2.5浓度→组分浓度精细化定量刻画的跨越,研制了高精度气溶胶组分柱浓度遥感产品,阐明了陆地气溶胶污染时空变化格局及驱动力,揭示了汤加火山灰喷发高度、大气环流与辐射效应的联系。成果形成决策服务材料上报中国工程院和中国气象局,相关技术产品在十余家科研和业务单位推广应用。

图片


4.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碳中和”的贡献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领衔的科研团队首次建立了中国“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CS)的核算框架,评估了包括保护、恢复和管理森林、草地、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的16条路径的气候变化减缓潜力。研究表明,2000-2020年,NCS总量为每年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占同期工业CO2年排放量均值的8%。到2030年和2060年,NCS的最大潜力分别为每年6亿吨和10亿吨CO2e。NCS对国家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为能源和产业结构转型以及碳封存等技术的成熟赢得时间,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助力国家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长远大计。

图片


5.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协同固碳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 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向旭耀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该成果针对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难度大、农用地治理固碳减排的协同性不足等技术挑战,创新了腐殖质-氧化铁互作、甲硫氨酸协同脱毒减排、丛枝菌根真菌/嗜酸还原菌调控新原理,研发了源头阻控协同生态固碳自然修复新技术,开辟了农用地重金属脱毒与固碳减排的精准治理新途径,创建了产业化、工程化、标准化工程应用体系。成果在多个省区主推应用,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源头控制-农用地土壤治理-固碳减排一体化解决方案。

图片


6.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与评估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完成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

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定的科学性、系统性不足,进展评估技术缺乏的难题,创立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进展评估的国家指标体系,研发了保护目标情景分析系统、综合分析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提出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定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生物多样性变化驱动效应的定量解析。本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国家和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际履约工作,对于“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图片


7.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河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唐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科院过程所朱廷钰团队联合首钢集团、河钢集团、中冶京诚、北京科技大学、唐钢国际等单位历经10 余年攻关,基于污染总量减排-末端治理前移-高炉能效提升的全局优化理念,研发了覆盖污-碳重点排放工序的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技术路线,建立一系列示范工程,并在首钢、河钢、德龙、建龙、马来西亚东钢等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完成百余台套工程应用,多污染物在超低排放基础上降低30%以上、CO2减排15%以上,经济环境效益显著。

图片


8.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及其重要环境影响

完成单位:甘肃省气象局

近年来张强团队就西北暖湿化开展了深入研究,发现了西北湿化趋势非线性增强及东扩特征,并预估本世纪内暖湿趋势仍将维持;揭示了西北暖湿化受降水多尺度上升通道叠加、西风和季风环流协同作用、垂直运动增强及陆面蒸散降低等多因子综合驱动机制;科学评估了西北暖湿化的多方面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暖湿化的技术对策。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并受到国际学界广泛关注,研究形成的重大决策咨询报告已服务于国家发展。

图片


9.我国现代噪声治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完成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民航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西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大学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组成的技术团队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新形势下我国噪声治理的总体思路和方法,以“统筹规划、源头防控、分类管理、社会共治、损害担责”为原则构建了噪声治理制度体系,为一系列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标准体系、政策措施等出台提供技术支撑,构建了我国现代噪声治理体系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噪声问题、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10.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方法与技术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赤潮是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灾害。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术,解决了国际上赤潮治理长期存在二次污染、效率低、用量大、不能大规模应用的技术难题。在我国近海大规模应用,成功保障了滨海核电冷源、重大外事活动、国内外重要赛事及旅游和养殖等相关水域的水环境安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该技术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列入“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2022年入选“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

图片

图片

来源: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人Environmentor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