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09:49:39 作者 : 中国水网 围观 :19次
多年前,环保行业曾上演大批国央企与大型民营企业进入环保行业的热闹景象,掀起一阵阵行业浪潮,“野蛮人”是当时对这些大手笔跨界环保行业的企业的统称。
尤其是很多中字头大集团,如中石化、中国铁建、中冶集团与中国化学等,都纷纷通过收并购、或设立环保子公司等途径,整合集团优势,开拓环保业务。
但时隔多年,这一类景象不再上演。近年来,全国产权交易平台上,国资背景的环保资产挂牌转让信息激增。从地方水务公司到固废处置项目,从传统市政工程到新兴环保技术企业,标的金额动辄数亿元。
这些企业从高调进场环保行业到低调退出,这场看似平静的资产腾挪背后,实则暗含环保行业底层逻辑的深刻变迁。
01
国资低调剥离环保资产的三大特点
1、 水务行业成为资产剥离的高频领域
笔者根据标的资产的属性进行划分发现,52个标的资产中,水务行业标的21个,固废行业标的12个,大气行业标的2个,能源行业标的9个,工程/设计行业7个,园林绿化行业资产1个。
不难看出,水务行业资产是国资挂牌出售的重点领域。
水务行业具有资本密集和区域垄断经营的特征,但近年来市场竞争加剧,导致部分项目盈利下滑,这是水务资产被国资密集出售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一些环保企业近年来剥离的资产除水务业务外,还有环境监测、新能源、工程设计等非核心资产,企业核心目标或在于逐步聚焦主营业务和优化资产结构,为未来战略调整和业务升级蓄力。
2、 山东开启“大甩卖”模式
笔者梳理52个案例中转让方的所在地发现,这些案例中,山东省与北京市是转让方最集中的地区,有17个案例的转让方所在地为山东,14个案例的转让方所在地为北京。
其实从去年开始,以山东环保集团与水发系为代表的密集剥离环保资产的动态层出不穷,中国水网也曾多次报道。山东省转让的环保资产主要以水务资产与能源相关资产为主。
例如,山东省环保发展集团生态有限公司于去年挂牌转让了山东水发建通工程科技有限公司51%国有股权及债权、山东环发齐鲁环保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环发齐鲁”)60%国有股权及12.68万元债权;
去年8月, 山东省环保发展集团循环资源有限公司挂牌转让了3家公司股权,分别是山东方达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58.2%股权、山东兴业炉料有限公司58.2%股权、中再(山东)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51%股权;
去年山东源水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49%国有股权及1205.78万元债权挂牌转让,转让方为山东水投集团有限公司。
3、 平台型公司、央企资产剥离趋势突出
笔者从52起转让案例中发现, 地方平台型环保公司与央企/央企子公司在去年剥离环保资产的动作更为突出。
平台型环保公司方面,除了前文所述的山东外,陕西等地平台型环保公司也纷纷挂牌转让环保资产,例如2024年11月,陕西环保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环保产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联合转让持有陕西三秦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652.4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0%;去年7月,北京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挂牌转让北京国泰节水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0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0%)……
央企方面,2024年2月,央企国投集团子公司国投矿业投资有限公司挂牌转让国投(福建福州)城市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51%股权,国投集团旗下另一家子公司国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挂牌转让了湖北金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25.66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4.3882%);2024年4月,央企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挂牌转让了同方环境股份有限公司4.5%股权……
此外,前文所述转让方所在地为北京的案例也不在少数,笔者认为这与众多央企的所在地为北京有关,这也侧面映证了央企或央企子公司剥离环保资产的趋势。
02
内外因交困,健康瘦身几乎是一种必然
1、 大背景下的战略收缩,回归核心业务
近年来,“聚焦主责主业”成为国资监管的核心要求,环保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非优势业务”,成为首批被剥离对象。不少非环保主业的国企主动剥离环保资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及优化公司业务结构。
例如,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气”)宣布,计划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转让其所持有的上海电气集团(肃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肃宁公司”)100%股权,挂牌价格为1.57亿元。此举标志着上海电气在环保业务板块的重大调整,意在逐步退出运营类资产,聚焦核心装备和产品技术的自主研发,推动环保业务板块转型发展。上海电气表示,这一决策将有助于公司优化资产配置,降低财务风险,为未来的稳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前文所述的央企集中挂牌环保资产的现象也属于这种情况,在聚焦主业的要求下,在央企新时代中重新关注、探寻自身定位的大背景下,不少主业并非环保行业的央企与中字头们剥离环保资产也不难理解了。
此外,在双碳目标下,氢能、储能、节能降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国资新战场。一些国资企业抛售传统环保资产,实则为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产业”腾挪资金与精力,完成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卡位布局。
2、 环保行业从“政策红利”转向“市场红海”
环保行业入行门槛较低,这导致在环保行业因政策红利成为“香饽饽”的那几年里,中字头们可以丝滑入场,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环保行业很快从蓝海变成红海——过去十年环保行业依赖政府订单高速增长,市政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细分领域已严重同质化。
再加上部分环保项目收益率不高,甚至陷入“建设即亏损”困境。国资体系对资产收益率考核趋严,低效资产被迫出清。可谓是“成也门槛,败也门槛。”
在此情况下,依靠自身基建能力入局环保行业的中字头们卷不动技术与运维,但躺平了又拿不到项目,也不得不收缩战略,清出环保资产。
3、 标的资产盈利欠佳,退出部分项目回笼资金
环保行业具有投资体量大、公益性强、回款周期长等特点,这也加大了国有环保企业的经营压力。为了能够快速回笼资金,一些国资环保企业在债务压力下加速退出低收益、长周期的环保项目,回笼资金填补现金流缺口。
例如陕西环保集团、陕西环保投资联合转让持有三秦环保8652.4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0%)一事。据西部产权交易所挂牌公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三秦环保营业收入为54.52万元,净利润为1325.97万元,资产总额5.76亿元,负债总额1.38亿元。进入2024年,三秦环保的盈利压力进一步变大。截至2024年9月30日,三秦环保营业收入为2.2万元,净利润为-215.07万元,资产总额5.68亿元,负债总额1.30亿元。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一位接近三秦环保人士告诉每经记者,“因为这个行业涉及民生保障,危废项目投资大,回本慢,效益也受地域原因影响,比如在榆林的子公司效益就不错,临近锦界工业园区,还有一些项目因为前期投入较大,设备较为先进,回本周期就会比较长。”此次出售三秦环保股权,股东方也能快速回笼资金,有利于提升公司资金的流动性,确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如若能够引入实力强劲的投资方,三秦环保也能够获得额外的资金、资源支持。
山东环保集团抛售一系列资产也可能是为了回笼现金,填补缺口。例如去年,山东省环保发展集团生态有限公司欲退出环发齐鲁这家公司。笔者发现,财务数据方面,2024年1-5月,环发齐鲁实现营收238.93万元;实现净利润77.28万元。净利润实在偏低,山东环保集团将其出售,也有利于出清低效资源,为自身输血。再比如山东农业发展集团拟转让上海水发联创60%国有股权,后者2023年全年净利润仅为36.83万元,2024年截至4月30日净利润-9.63万元。
此外,环保行业严重的应收账款问题也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E20绿谷工作室曾在《污水处理服务,全国欠费估计2000亿?》一文中估算,仅水务行业的污水处理服务费就欠费超过2000亿元。若放眼整个环保行业,应收账款总额只多不少。
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在挂牌环保资产时,也承担着来自应收账款的重压。今年中原环保公告,公司与郑州紫盈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产权交易合同,将其在污泥新材料公司的35%股权以149.42万元的价格转让给郑州紫盈。据中原环保三季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88亿元,同比下降22.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98亿元,同比增长19.32%。而应收账款则达到了62.46亿元。
今年2月27日,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就应收账款问题向中原环保提问。中原环保则回复,目前,公司将应收账款回款事项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公司将多措并举,积极开展应收账款回款工作,切实保障公司健康稳定发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