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 >>查看详情

威立雅深陷溢价漩涡

2023-11-29 14:48:39 作者 : 围观 :44次

 日前,由建设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开展的“外资收购城市供水项目专项调研报告”提交国务院。这次调研始于去年10月,历时4个月时间,是我国有关主管部门自去年以来对外资溢价收购事件的最新反应。而处于溢价收购事件中心的当事方,就是法国威立雅集团

  威立雅身陷溢价漩涡

  作为世界500强及全球最大的环保和水务集团,法国威立雅集团在中国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近年来,其在中国的市场拓展令人惊讶。然而2007年以来,关于威立雅“高溢价”收购国内众多一线城市水务项目的争议也一直不断,这种争议在业内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和对立,使得一贯低调的威立雅处于漩涡的中心,并最终促成了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开展了专项调研。

  并购凶猛

  由建设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开展的“外资收购城市供水项目专项调研”已于日前提交国务院。这次调研始于去年10月,历时4个月时间,这也是我国有关主管部门对去年以来对外资溢价收购事件的最新反应。而处于溢价收购事件中心的当事方,就是威立雅集团。

  自1992年进入中国起,到2007年,威立雅已经在中国市场获得了25个项目(含6个工业水处理项目)。

  而2007年则是威立雅在中国的收获之年。

  2007年1月,威立雅以17.1亿元与兰州供水集团签署了45%的股权转让意向性协议。兰州方面把这次收购称为“城市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中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然而,就是这“第一步”,在业内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威立雅的报价远远超过同时竞标的中法水务报出的4.5亿元和首创股份报出的2.8亿元,这3家企业被认为是目前中国城市水业中最富经验的投资机构。然而,3家公司对同一项目的报价悬殊却如此之大,令业界不理解。

  2007年5月,威立雅以9.53亿元的报价获得海口水务集团新组建的给排水一体项目49%的股权,报价总额超过标底约3倍,北京控股、首创股份、中法水务、香港中华煤气在角逐中落马。

  海口项目最终点燃了一些业内同行的怒火,“店大欺人”等说法开始流传开来。

  2007年9月,威立雅以21.8亿元人民币夺得天津市北水业49%股权转让项目,这一出价超出净资产额3倍之多。在天津项目中,同时参与竞标的香港中华煤气和中法水务的报价分别是9.2亿元和11.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项目威立雅均以高溢价进行收购。

  溢价漩涡

  据了解,自进入中国水务市场以来,威立雅就一直坚持高溢价。其2002年获得的上海“浦东项目”起初并无赢利,但其依然不断加大在中国市场上的投入,有部分投资甚至“不惜血本”,这让人看不明白。

  这样不计成本的投资让威立雅处在了“溢价风暴”的漩涡之中,抵制威立雅的“外资高溢价收购阴谋论”开始出现,威立雅成了中国市场上骂名最多的外资水务公司。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室主任傅涛在2007年完成的一篇调研报告《水业资产溢价背后的“十式腾挪”》被业内人士广泛传阅。他在文中就兰州项目提出质疑:威立雅共出资17.1亿元,获得兰州供水集团45%的股权,项目溢价之高足以让业内行家惊叹。同时引起关注的是,城市水业另外两家最有经验的战略投资机构的报价只有4.5亿元和2.8亿元,相差如此悬殊!是市场规则扭曲了,还是投资人中有人算盘打错了?

  “兰州供水集团股权转让价格的走高,引起了一些地方政府对大量‘无本’现金的悸动,使一批进入正常程序的改革项目受到波及,一轮新的溢价风潮似乎已经风雨满楼。”傅涛说。谁为高溢价埋单?

  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水务市场就像一个海鲜比萨,威立雅一直在吃掉比萨上的海鲜,而抛弃那块饼。

  对于威立雅的“大手笔”,外界猜测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外资水务巨头依靠远比国内同行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经营模式,能获得更高利润。

  第二种说法认为,水务行业运营具有长期性,较少受到经济周期影响。因此,外资水务可凭借资金优势获得垄断性经营地位。

  第三种说法认为,高溢价可以通过某些固定回报政策获得补偿。

  威立雅亚洲区总裁穆桥石对上述说法却不屑一顾。他认为,这些都是竞争对手的恶意攻击。

  傅涛则认为,溢价所得实质上是政府用其他资产、收益或者承诺交换所得,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额外收益”,但却被披上了“额外收益”的外衣。在这层外衣的保护下,容易误导政府理直气壮地、轻易地将溢价所得大额度地用于奖励、补偿甚至浪费,实质造成国家资产的流失。因此,高溢价对政府而言是弊大于利。

  傅涛强调,地方政府急于资产高额变现的短期行为在内地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可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一笔资金后面都蕴藏着相应的代价,需要在其它方面或者今后的时间里逐步拿回。希望这个代价不要偏离公允的基线,不然将是对公众利益的伤害。

  改革势在必行

  外资投资中国水务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鼓励外商投资公用事业,外资开始以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移交)和合作公司的方式进入我国水务市场。

  2002年12月,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2004年3月,建设部再发布《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这两份规范性文件为外资与国内水厂合资扫清了障碍。

  经过几年来的改革,我国水务行业已经从巨大的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水务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最快、最具吸引力的产业之一。

  2007年11月,《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简称《规划》)公布。《规划》提出,为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全国环境保护投资约需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5%,政府规划的全国环境保护总投资将达13750亿元。城市水务将是此项规划的重点。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威立雅、中法水务、柏林水务等外资巨头在中国掀起投资水务的热潮。

  威立雅亚洲区媒体与政府关系总监张虹对记者表示,截至2007年底,威立雅在华累计总投资已达15亿美元,未来几年还将追加投资10亿美元。

  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一方面外资挟资金和技术优势步步为营,在一线城市攻城略地;另一方面,本土水务企业无力抗衡,一退再退。

  “钱都让外资赚走了。”一位业内人士说。

  近日,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在一份题为《关于城市水业改革若干问题的说明》的调研报告指出,目前的水务资产“溢价”之争,反映出一个迫切的问题,我国有必要在更高的立法层面对水务资产的转让做出规范。现有的国资监管体系,更多地是针对完全竞争行业,而无法适应公用事业资产的转让。

  在经历了2007年的争论后,部分城市开始重新思考水务改革方案,是卖给外资,还是卖给内资,城市管理者们正在苦苦探求问题的答案。

 
标签: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