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极客推荐 >>查看详情

王坚院士:AI时代企业生存的关键是从“拥有数据”到“使用数据”

2025-08-04 09:44:53 作者 : 围观 :15次

在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实验室里,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院士望着大屏幕上闪烁的卫星轨迹,缓缓说道:“今天的企业,如果还在讨论 AI 是威胁还是机遇,就像 20 年前争论互联网要不要接入一样危险。”

这位中国云计算的开拓者,用 20 年时间见证了技术如何重塑商业逻辑,如今正以更犀利的视角,为企业老板们指明 AI 时代的生存法则。

一、算力革命:从 “机房里的计算” 到 “太空里的算力网络”

王坚在第二届 “一带一路” 科技交流大会上抛出震撼观点:“未来十年,企业的竞争力将取决于能调用多少太空算力。” 他主导的 “三体计算星座” 项目,已将 12 颗计算卫星送入太空,使卫星算力从 T 级跃升至 P 级。这意味着,制造业企业可以实时分析全球供应链数据,农业企业能通过卫星遥感实现精准灌溉,甚至零售业能预测跨洋货轮的实时需求波动。

“算力不再是机房里的硬件,而是像水电一样的公共资源。” 王坚指出,企业必须摒弃自建数据中心的传统思维,转而接入开放算力网络。正如阿里云的 “云端超算” 服务,已支持千万亿参数模型训练,让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国家级算力资源。这种转变带来的不仅是成本降低,更是创新速度的指数级提升 —— 某汽车厂商通过太空算力优化生产线,将新车研发周期从 18 个月压缩至 9 个月。

二、数据觉醒:从 “数据孤岛” 到 “数据资产化”

在腾讯云开发者社区的演讲中,王坚尖锐批评传统企业的数据困境:“你们不是没有数据,而是把数据锁在 Excel 表格里发霉。” 他以阿里巴巴数据中台为例,展示了如何将分散在 ERP、CRM 等系统的数据打通,形成 “数据资产全景图”。某服装企业通过数据中台分析 300 万用户画像,将库存周转率提升 40%,而这一过程只需调用平台预置的智能算法模块。

“数据驱动不是买几套 BI 系统,而是重构业务流程。” 王坚强调,企业需要建立 “数据原生” 思维 —— 在设计业务系统时,就要考虑数据如何被下游应用调用。例如,某能源集团在建设设备管理系统时,预先定义了 2000 + 数据标签,使后续 AI 故障预测模型的开发周期缩短 70%。这种 “从底朝上” 的数据贯通,正在重塑制造业的运维逻辑。

三、人才重构:从 “IT 工程师” 到 “数字原住民”

在第三届链博会的对话中,王坚与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达成共识:“未来的企业领袖,必须同时懂业务流程和 AI 算法。” 他建议企业推行 “双轨制” 人才培养:一方面与高校合作开设 “数据科学 + 行业知识” 课程,如西安交通大学将数据库管理与 AI 算法融合教学;另一方面建立 “AI 沙盒”,让业务骨干在模拟场景中掌握数据建模。

某家电企业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策略:选派 30 名销售经理参加 “AI 产品经理” 特训营,通过分析 10 万条用户评价数据,开发出智能推荐系统,使线上转化率提升 27%。王坚特别提醒:“要警惕‘算法迷信’,真正的价值在于用数据讲好商业故事。” 正如 GeoGPT 的开发者们,通过 4 万科研人员的实际使用反馈,不断优化地质数据分析模型,最终实现 75% 的古生物数据提取效率提升。

四、行动法则:从 “技术跟风” 到 “场景深耕”

在央视《赢在 AI+》节目中,王坚展示了一个颠覆认知的案例:某齿轮厂引入 AI 质检系统后,不仅缺陷识别率从 92% 提升至 99.9%,更意外发现设备振动数据能预测客户产能波动,从而提前调整供应链策略。这种 “小切口、大价值” 的创新,正是他反复强调的 “AI 落地方法论”。

他建议企业采取 “三级跳” 策略:

  1. 单点突破:像西域公司那样,从库存管理入手开发 PMS 系统,用 AI 预测客户需求,使库存成本降低 18%;
  2. 流程再造:参考某物流企业,将无人机巡检、自动驾驶仪和 AI 调度系统整合,实现新能源场站运维效率提升 300%;
  3. 生态共建:加入全球数源中心这样的公共基础设施,通过数据资产确权,参与跨境数据流通,某外贸企业借此获得更精准的海外市场洞察。

五、终极命题:从 “数据拥有者” 到 “数据治理者”

在第五届 BEYOND 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上,王坚提出了一个深刻命题:“当 AI 比你更懂你的客户时,你拿什么证明自己的价值?” 他以 GeoGPT 的实践给出答案:建立独立的 AI 治理委员会,制定数据使用伦理规范,确保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平衡。某金融机构的做法值得借鉴:设立 “AI 伦理官” 职位,对每一个模型进行数据溯源和偏见检测,使客户投诉率下降 40%。

“真正的护城河,是建立数据使用的规则。” 王坚强调,企业必须从 “数据囤积者” 转型为 “数据价值分配者”。正如阿里云与高校合作开放的 “AI 开源社区”,已有超过 10 万家企业通过共享模型代码,将 AI 开发成本降低 60%。这种生态思维,正在重新定义商业竞争的维度。

在采访的最后,王坚望向窗外鳞次栉比的科技园区,语重心长地说:“2009 年我推广云计算时,很多老板说‘我的数据太敏感不能上云’。今天,那些坚持自建机房的企业,90% 已经消失了。”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 —— 在 AI 这场关乎生存的竞赛中,那些能快速将数据转化为商业洞察力,将算力转化为创新动能的企业,终将成为时代的赢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