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 >>查看详情

市政公用事业迎来新机遇

2023-11-29 14:49:14 作者 : 围观 :78次

 改革开放30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取得的进展,我想说,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在理论上、体制上、实践上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在理论上,对市政公用事业的认识有了较大提升和准确定位,从福利到商品,从商品到公共物品,从公共物品到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上对市政公用事业及其产品认识的升华和正确定位,为指导市政公用事业及其产品的生产、供应、价格、税收等改革指明了工作的方向。

在体制上,完成了多层面的改革,改变了政府大包大揽一统天下的经营管理体制。从政企不分到实行政企分开,从实行政企分开到建立新的投资体制、新的价格体制、新的经营体制等等。体制上的进展,为市政公用事业发展中明确各方职责、引入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行为、调动和发挥各方积极性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在实践上,形成了市场开放、竞争有序、市政公用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完成了从国有经济单一格局,到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内资、外资,共同开发建设经营的格局;实现了从过去的市政公用产品(服务)相对短缺和相对滞后,到今天的相对丰富。实践取得的进展,为城市居民和社会公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实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经济迅速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同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对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这对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走向产生了直接和深刻的影响,对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有了比较快的发展,这是好事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有人说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讲的、是从国民经济总量上讲,公有制经济应当成为主体。但是从国民经济布局和结构讲,公有制经济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就不一定是主体。这个观点我赞同,修汽车、做服装公有制经济可以不是主体,但是市政公用事业中的公有制经济一定是主体。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就要在市政公用事业等行业,充分体现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中央做出过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决策,意在把国有经济集中到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但中央没有讲过市政公用事业不是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

进入新世纪,中央多次提出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城市的市政道路、供水、燃气、公共交通等都涉及到城市的安全和国家的安全。目前一些地方将市政公用事业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国有股权全部转让或卖掉的作法,甚至想把国有经济从市政公用事业退出来的想法,是值得商榷的。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在市政公用事业讲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绝不意味着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相反在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实行特许经营等制度和政策设计,都是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市政公用事业的,问题是不能总在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的产权交易上做文章,要在国有经济、国有股权和国有设施的经营权上下功夫。要多做保护产权、放开经营权的工作。

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的提出,充分表明中央对市场经济中市场调控作用不大的部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上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尤其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这时候政府的宏观调控就起到重要作用。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也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解决了社会生活中相当部分私人物品的需要,但市政公用事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明显存在着事业性补贴和政策性补助的部分。这些部分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很难实现其利益目标。政府必须通过价格、税收、信贷等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调控,以充分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现在的问题是一说起关注民生,一说起社会建设,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向就是教育、卫生、就业、社保,这几个方面当然没错。但市政公用事业的水、气、热、公交同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得更紧密,理应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关注热点和重要内容。城市的市政道路及公共管网的建设;城市的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利用、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事业性补贴和政策性补助部分;市政公用行业的技术提升和节能减排部分应当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

在市场条件下,政府财政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必要性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在于社会需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为市场机制解决了相当部分的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应。而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需要政府财政来解决的。如果市场机制能够全部解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应,那就没有建立公共财政的必要了。

建立公共财政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转变财政体制目标、财政运行方式、财政预算决算管理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建立公共财政对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应当成为中央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和决算的重要内容,并建立专门预算科目,确定适当规模和比例;二是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经费,理所当然地应当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和解决。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指向全体公民提供使用价值形态的大体相同水平的公共服务。市政公用事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应当成为建立公共财政的依据之一。

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就可以优化社会分配关系和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关系,改进社会总体的生存状态和福利水平。

对每个公民来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公共服务的机会、过程、结果大体平等或相等。这个目标是非常高的,因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市政公用事业需要加强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加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特别是加强城市郊区、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市政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市政公用事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差异。

第二,实行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做到信息和机会平等。简化和公开行政办事程序和手段,方便群众对公共服务需要的申请;即时发布城市供水水质、燃气气质、污水处理指标等信息,让社会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到市政公用事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

第三,政府要加强对市政公用事业企业运营情况的监督管理,一方面保障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切实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规范,另一方面让社会公众都能够享用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产品和服务。

标签: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