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两年前,法国的水务巨头威立雅集团对西安自来水公司的收购在进入最后程序之前,因为遭遇“外资水务将掌控中国水价”的舆论压力而不得不中止。记者获悉,西安自来水公司如今正试图通过“先改制,后引资”的方式再次引入威立雅集团,摆脱自身的发展困境。
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水价正以每年约10%的速度上涨。究竟是外资水务导演了这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水价上涨,还是外资水务搭上了中国城市水价提高的顺风车?巨大的市场机会之下,城市的水务改革仍是进行时。
最近这几个月来,张青经常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未有过的勤奋。”张是西安自来水公司(以下称西水)的一名普通员工。
这种勤奋的动力来自于日前笼罩在自来水公司的一股精简人员的风潮。“我们这边现在实行一刀切的政策,从去年年底开始,上面规定无论是干部还是工人,只要年满55岁,就必须退休,而一些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年轻人也将离开岗位,现在是人人自危。” 张青说。
而这股风潮则与一宗旧案被重新提上日程有关。
“两年前,威立雅集团曾有意对西水进行收购,后来由于争议被迫暂停,现在这个事情又被重新启动了。”一位当年参与此案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有数据显示,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的水务市场的规模将突破一万亿,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而目前国内自来水企业60%都面临亏损的现实正成为这些企业引入外资最大的动力。
而在威立雅对西水执着的追求背后,是外资水务巨头们对中国水务市场的信心,以及渐渐蔓延全国的水价上涨潮。
“在外资与地方政府所签订的水务合资合同中,都对用水量与水价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水协协会会长李振东在上海对记者表示。
一场暧昧的并购案
“西水与威立雅的故事远未结束。”5月底,北京大岳咨询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对记者说,2007年,他的公司作为招投标的中介机构,担任了西安市国资委水务改制的顾问。
金永祥告诉记者,西水与威立雅之间曾经草签的协议依然有效,这种合作虽然间隔两年,但只是中断,而非终止。
一位知情人士则向记者透露,在当年威立雅与西水的合资暂停以后,双方的接触并未停止,而近日在西水内部风传的精简人员就与外资可能进入相关,“有消息说,在最大幅度的减轻负担之后,才能与外资在谈判中取得更好的筹码。”张青说。
对张青这样普通员工而言,合资是一件好事,他目前的工资只有2000元左右,这种收入在西安只能处于中等偏下,“据说兰州、昆明那些自来水公司被外资收购之后,员工的工资都涨了三五百。”这样的涨幅对张青而言有明显的吸引力。
缘何时隔两年,外资依然对西水迟迟不能相忘?
西水是西部地区最大的自来水公司之一,注册资金4.1亿元,2006年卖水收入5亿多,拥有水厂7座,供应着西安市360万人口的饮水。显然,无论是资产规模、技术水平还是战略价值,西水都是投资者眼中巨大的潜力股。
“实际上,两年前谈判都谈到关键时刻了,最后却陷于舆论压力而暂停。”金永祥说,他从1994年就开始从事水务,为多家自来水公司改制提供了方案,也为多家自来水公司股权拍卖作为招标顾问,他也见证了中国水业市场化的改革历程。
在2007年8月,当时西水的上属公司西安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公司在西安产权交易中心发布公告,拟出让西水49%股份。
据金永祥回忆,当时共有6家来自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递交了意向投资标书,而曾经以“溢价收购”拿下兰州、海口等城市的水务公司股权的威立雅成为了最有可能的意向买家,然而谈判遭遇到了外界巨大的的阻力。
“西水当时的总经理种受命和公司的管理层也并不赞成卖给外资,而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水协)的干扰起到了最后决定性的影响。”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回忆,水协协会的会长李振东曾经为此特地往西安跑了三趟,在当地国资委的负责人和西安市的主要领导人面前极力阻止此事。
“我的确往西安跑了三趟,因为在我看来外资进入将埋下水价高涨的隐患。”5月中旬的一天,在上海南京路一个安静的宾馆内,已经72岁的水协协会会长李振东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采访,他此前曾担任过建设部副部长。
在最近的几年间,在支持者眼中,李振东是“国有资产保护者”,在反对者眼中,他是个麻烦的“搅局者”。此前,李振东曾以水协和个人名义写信给国务院领导,力陈外资高溢价收购中国水务资产可能造成的损害。“不过,这个意见并没有被采纳,外资收购的势头并没有丝毫减缓。”
据了解此案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西安市国资委对西水改制有两种思路:一个是将西水进行重组后上市,为此,在今年年初的西安市国资监管工作会议上就曾提出将积极推动产业整合重组,并努力推动西水等7个国有控股企业的上市;另一个则是继续选择外资合作,不过外资控制的股权比例可能进一步降低。
“如果西水要上市,就必须连续赢利3年,这个要求对于目前的西水来说,还是很难的,因此选择与外资合作也是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当初极力反对此事的一些管理层也已退休,阻力小了很多。”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对此,记者未能联系上西水宣传部进行相关采访。记者同样致电威立雅北京、上海、香港等多个办事处要求采访相关进展,均被拒绝。一位威立雅人士在电话对记者表示,“现在是敏感时候,什么也不能说。”
外资“水务帝国”初现
“为什么威立雅对西水念念不忘?就因为拿下西水,整个西部的水务市场都尽在外资掌控之中了。”长期关注水务市场并购案的上海信诚律师事务所刘军广对记者说,在他看来,外资近年来已经先后收购了兰州、昆明、成都、宝鸡等西部地区的自来水公司,西安是最后的一步棋了。
相关资料显示,到2010年,我国的水务市场规模将达上万亿元。而根据“十一五”规划,仅污水处理一项,总投资就在4000亿元左右。“这么大市场怎能拱手让给外资?”刘军广说。
“我并不是反对水务市场的改革,只是对外资的收购手段和地方政府一卖了之的行为表示反对。”李振东说,由于水价长期过低,我国60%的自来水企业都是亏损的,剩下的40%虽然不亏损,但赢利都在1%到2%左右,而这一背景也成为了外资寻机收购的主要原因。
“地方政府之所以如此热衷出售自来水公司,一个是因为本身严重亏损,另一个就是能拿到一笔优厚的资金。”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兰州自来水项目卖给外资17亿元,当地政府从中拿走了12亿元;海口项目9.5亿元,地方政府拿走了6个亿,“政府把多余的钱都拿走做了其他用处,实际上地方政府所看重的高溢价对水务改造本身来说并没有任何益处,这只是对政府有好处。”不过该知情人士的话记者已经无法从兰州、海口等地查证。
“我曾对很多国内合资的水公司进行考察,发现了在外资收购之后,地方政府对水企业的补贴逐渐递增,财政压力很大,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外资水厂的赢利,甚至不惜去关闭国有的水厂,一届政府为了政绩,但给下届政府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刘军广说。
而在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水厂亏损频频选择外资进入之时,一个强大的外资水务帝国已开始在华显现。
据记者了解,法国苏伊士集团北自昌图、南至三亚、东起上海、西达重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拥有22家合资企业,供水人口达到了1400万。在今年3月底,苏伊士旗下的中法水务与美国地球工程公司达成协议,收购其在天津的供水项目,中法水务持股52%、而天津自来水集团则持股48%。
而具有153年水务领域专业经营历史的法国威立雅公司也在中国掀起了收购狂潮。迄今为止,威立雅拿下了天津、上海、北京、成都、昆明、兰州等近19个城市的21个合资项目,供水人口达到了3000万。
此外,据记者了解到,这些外资水务公司的经营期限一般是在30年左右,也有50年的,而其占股权份额均接近或等于绝对控股的50%。
而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国内多起自来水项目的竞标中,高溢价成为实力雄厚外资的制胜法宝。
如2007年8月,威立雅以17亿元的高价拿下兰州供水集团45%的股份,而底价仅为4亿多元。2007年10月,威立雅出资9.5亿元,拿下底价为3.1亿元的海口水务集团50%的股份;而获得天津自来水公司49%的股权,威立雅出资21.8亿元,高出7亿元底价两倍多;而在拿下扬州自来水公司49%股权时,苏伊士集团旗下合资子公司中法水务出资8亿元,其底价仅为1.8亿元。
“实际上,这两年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资质良好的国企和民企,像曾收购了徐州自来水公司等的北京首创水务,但在和财大气粗的外资竞争中,他们还是不占上风。”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外资虽然高溢价进行收购,但收购之后的收益是非常丰厚的。”刘军广告诉记者,外资对自来水公司进行股权收购之后,都普遍享有协议规定的水价(不足部分由财政补贴),如此一来,外资在经营期限内的利润稳定在25%到30%左右,而且是高回报无风险。
“在城市水务领域,西方发达国家普遍会收取一笔数目庞大的特许经营费用,但在中国并不收取,另外,外资水务也会通过咨询和向国内水厂推荐进口设备供应商而获得丰厚的回报。”刘军广说。
谁在推动水价上涨?
“外资水务在中国市场已经足够强大,目前是一个潜伏期,这种高溢价收购将来必然会分摊到老百姓身上,而一旦外资形成了话语权,就会对整个水务市场和水价形成垄断。”水协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而在近日,已有多个城市的水价开始出现上涨趋势,其中大多不乏有外资身影。
5月20日,昆明市发改委发布公告,自6月1日起,把该市居民生活用水单价从2.65元/立方米提高到3.45元/立方米,这已是昆明市自来水集团自2005年年底与威立雅合资之后的第三次上调水价。
在最近的一个月内,上海、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都举行了城市水价上调的听证会,而更多的地方政府和自来水企业也提出了涨价的要求。
“开听证会只不过是一个形式,即便遭遇到了居民的反对,自来水的价格还是要涨的。”一位参加了听证会的上海居民说,尽管他知道水价上涨有很多理由,但作为公共资源,水价上涨同样需要充分考虑低保户等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境况。
一位业内人士更是对记者指出,在地方上调水价背后,除了有外资与地方政府的合同约束外,还有追求高额利润驱使下,外资对地方政府的不断游说。
“在外资与地方政府所签订的水务合资合同中,都对用水量与水价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李振东说。
据李振东透露,在地方自来水公司与外资进行合资时,在地方政府与外资的合同中,对水量输出和水价都是逐渐提升的,一般都会在合同里对水价上涨进行一个规定,每年合资水厂价格上涨的依据是,以成本水价乘以K系数,而K系数共有5个因素,分别为电价、化学药剂价格、工人工资、汇率变化系数、CPI指数,“按照这些因素,水价大幅上升不足为奇。”
而据记者了解,自来水在到达用户终端时,一般要经历两个过程,首先是外资水厂进行水处理,然后把水卖给国有的管网自来水公司,然后由国有公司卖给百姓,这样看起来,外资水务公司和老百姓并不直接发生关系。
“但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往往是根据合同价从外资手里买水的,往往一吨水的成本是1.5元,政府的收购价格在1.8元到2元之间,而后政府再以低于收购的价格卖给居民,这一来一去就造成了亏损,而时间久了,政府无法再承担之时,水价上涨就是唯一的选择。”上述人士说。
不过,金永祥并不认为外资是推动水价上涨的主因。在他看来,我国水价多年未涨,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很多地方自来水公司人员设置重复,机制冗杂,效益低下,这些造成了自来水公司的亏损,也是如今水价上涨的最直接原因。
据记者了解,此前,我国的水务管网是不对外资开放的,但在2002年3月,原国家计委在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中,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供排水城市管网首次对外资开放,此举表示,外资拥有了向用户最终零售水的权力。
“现在很多外资收购都把管网一起买了,这就意味着未来他们可能有对自来水的定价权。”刘军广说。
刘军广分析,之前我国的水务属于公用事业(2098.725,-11.95,-0.57%),由政府定价,部分城市10年都没有上调水价,但随着水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水价在未来很可能市场化,“到那时正是外资谋得巨额利润的时候,也是普通居民买单的时候。”刘军广说。
“其实只要给予自来水公司一个平等的机会,给予自来水价格充分的市场化,自来水公司再重组优良资产,国有企业不卖给外资也能发展得很好。”李振东说。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外资水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继续在华“潜伏”,择机而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西安自来水公司旗下的曲江水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是靠法国政府贷款的2442万法郎建造而成,10年过后,来自法国的威立雅水务集团实施了对西水的收购计划。这也许只是巧合。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张青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