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这篇文章的看法是:有时候幽默是黑色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具有两面性。如果涨价仅仅是因为外资收购,那么当水务行业没有向外资开放的时候,水价是否调整。同时目前外资收购后,政府仍然没有丧失对水价的监控权,那么,水价上涨的真正原因到底在哪里?一味拒绝“洋水务”,是不是与一味崇尚洋水务同样显得不理智?在偏见的背后,我们更需要的是专业化、法制化的明智解释与剖析。(高雅麟)
来源: 法制晚报
对上调水价,除了有些地方抛出能劫富济贫这个“黑色幽默”式的解释外,目前还可以摆上桌面的涨价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水资源匮乏;其二就是企业亏损。
资源匮乏是现实,但是匮乏的资源也是公共资源,而不是垄断者的资源。
所以要我说,如果水资源真匮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不妨像困难时期发粮票那样供应 “水票”——这种水票可以是电子化的,比如说用水卡买水的时候,每家按人头限买一定的数额,再有钱也不给你浪费水的机会。
至于企业亏损说,让我们来看一看江阴自来水公司原总经理因贪污罪被判无期的案子。据报道,短短7年间此人以平均每年170万元进账的速度,迅速完成了1200余万元的敛财过程,创造了当地经济犯罪的一个新高。在庭审时,他还自我表功,称7年间自来水总公司的资产从1689万元增长到数亿元。
要说能出如此贪官的地方是“清水衙门”,打死我也不信。
那么水价上涨的“幕后推手”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把水厂卖了是不对的。”7月14日,西安自来水公司总经理对记者如是说。
据报道,法国威立雅公司近年来在中国掀起收购狂潮。迄今为止,威立雅拿下了天津、上海、北京、成都、昆明、兰州等近19个城市的21个合资项目,其占股权份额都接近或等于绝对控股的50%。
在一篇题为《西安“水变”:拒绝洋水务并购》的报道里,称一路攻城略地的威立雅在西安遭遇挫折。这篇报道披露:按照之前威立雅与国有供水企业合作的一贯商务模式,收购合同中就附加水价上涨的条款,未来城市水价要随着一个由CPI指数、汇率等因素影响的“K系数”来决定,将全部市场风险推给政府。
此外,这篇报道还披露了两个信息,其一,供水中的自来水厂和排水中的污水处理厂都是盈利项目,其中水厂更是“皇冠上的明珠”;其二,西安自来水公司一年有5亿多元的收入,但由于国有企业的传统负担等因素,纯利润是1558万元。
这也就是说,西安这个水资源肯定不富裕的西部城市,尽管居民生活用水的水费才2.90元,但是供水企业仍是盈利的。
如果 《21世纪经济报道》的这篇文章不是假新闻,就能很好地诠释水价“涨声一片”的真实原因。
商人的天性是逐利,如果公益企业不再是清水衙门,而是把大部分股份都卖给外商,那么涨价是用脚指头也能想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