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水极客 >>查看详情

水极客说:不要一味否定

2023-12-13 17:41:24 作者 : 围观 :43次

水极客说:不要一味否定

也许你的预言象上帝一样精准,但即便如此,也没要否定别人说的话,不要一开始就说不,不要关上心门把话说死。打心底底否定的行为,就象是猛地咔嚓一声剪断绳索。另外,否定还会埋下争吵的种子。所以不管什么事,都请试着坦率地倾听。我们通常无法接受对方的意见,是因为明白两个人的观点“不一致”。


如果真正把否定贯穿到底,那么就会看到否定里不仅仅包含着否定,还包含着肯定。正如黑格尔所评论的:“这里所得到的结果似乎有否定的性质,因为结果——同时应该是真正的第一、在先者——并没有认作是肯定的,并不是否定之否定,这样的肯定在这里还没有发挥出来。”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就是黑格尔逻辑思维阶段中的思辨思维。它区别于非此即彼抽象地看问题的知性思维,以及仅仅消极地看到否定性而没看到否定中包含着肯定的辩证思维。

如果说,在辩证思维阶段,思维仅仅体现出了它的否定性,那么在思辨思维阶段的思维则真正地体现了它的自我否定性。因为思辨思维把否定作为一贯的原则贯穿了下来,使之成了一条肯定的原理。否定作为第一次否定,必然使得原来的命题走向自己的反面,走向自己的反面作为结果则增加了新的规定性。这也是辩证法正反合阶段由正走向反的过程,但是否定并没有因为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就结束了,黑格尔的否定还是会一贯地进行下去。如此,否定再对走向反面的命题进行否定,因为否定具有颠倒的性质,这一结果使得反题再走向自身的反面。但是走向自身的反面并不是简单地回到第一个命题,而是扬弃地包含了前面的两个命题。


如果我说“橘子比苹果好吃”,你应该怎么否定我这句话呢?


从直觉上来说,可能很多人给的答案是“苹果比橘子好吃” —— 这个答案是错的。正确的否定是“橘子不比苹果好吃”,因为哪怕橘子和苹果一样好吃,我说的命题也错了。


“橘子不比苹果好吃”,这是*逻辑否定*。如果你非要说“苹果比橘子好吃”,那就是一个*极端否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喜欢用极端否定,但那是不合逻辑的,你应该使用逻辑否定。咱们再举几个例子。


命题:吴亦凡是个好演员。

极端否定:吴亦凡是个坏演员。

逻辑否定:吴亦凡不是个好演员。吴亦凡可能是个平庸的演员,但不等于他是个坏演员。

命题:全球变暖绝对是真的。

极端否定:全球变暖是假的。

逻辑否定:全球变暖可能是真的。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我们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命题:吃保健品对你的身体有好处。

极端否定:吃保健品对你的身体有坏处。

逻辑否定:吃保健品对你的身体没有好处。没有好处,不一定就有坏处。也可能保健品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吃不吃都无所谓。

命题:小王是男的。

极端否定:小王是女的。

逻辑否定:小王不是男的。不是男的,不一定就是女的。有一种说法认为有1.7%的人是双性人。

命题:奥巴马是黑人。

极端否定:奥巴马是白人。

逻辑否定:奥巴马不是黑人。事实上奥巴马的爸爸是黑人,妈妈是白人,所以奥巴马是个混血儿。

命题:所有女性都经历过性别歧视。

极端否定:根本就没有性别歧视、女性地位比男性高。

逻辑否定:有些女性没有经历过性别歧视。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你要否定黑,不一定非要说它是白的,灰色足以否定黑。但灰色不太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


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中的所谓“反义词”,其实都是不合逻辑的。黑的反义词是白吗?什么黑对白、上对下、左对右,你要写对联还行,但是从逻辑角度来讲,要否定黑,不一定是白,它可以是灰;要否定左,不一定是右,它可以是中间地带。


但是人们实在太喜欢使用极端否定了,就好像逻辑否定还不过瘾似的。上级说这个官员是个好官要提拔他,你的逻辑否定应该是他不是一个好官,不应该提拔,他可能是个庸官。但老百姓不愿意这么看问题,老百姓更愿意看到他不但不是个好官,而且还是个坏官,他不但不应该升职,而且还应该下台。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感情上觉得不出手则已,一旦出手就应该往死里打击,什么“矫枉必须过正” —— 殊不知你这个出手如果不合逻辑,它就是脆弱的,它就会遭到合法的反击。


最近发生的一个热点是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的变质食品问题。真相究竟如何我也不知道,所以我们干脆假想一个场景。某个学校的有些食品确实是过期了,但是家长们觉得这还不够说明问题,所以就人为制造了一些过期食品的照片发到网上,希望引起更大规模的舆论关注。这个做法对吗?这个做法是脆弱的。我们需要用谎言去打击那些说谎的人吗?是事实还不够有力吗?


我们为什么需要用极端否定呢?难道逻辑否定还不够有力吗?


找历史真相,下断语时,对肯定的断语比较容易有把握,只要你找到了可信的史料,纵然只有一条,有时也可以下肯定的断语。如说某人某年某月出生,某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只要提出可信的证据,就可以作出判断。

但作出否定的判断就不容易了,也可说极其困难,尤不可因为自己没有见到正面的史料,就否定某件事的存在。因为过去发生的事,只有少数被记录下来;有记录的,又未必传世,进而一直传到现在;而现在保存的记录,自己也未必都已看到。所以,个人所知道的、所掌握的史料都极有限,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看到可以肯定那件事的史料,就否定有那件事。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刚入主白宫的美国新总统拜登在短短半天内就点了十几把,一口气签署了10多项行政命令。

引人注目的是,这10多项命令中相当一部分是对刚刚卸任的前总统特朗普内外政策的否定,大的如“美国重返《巴黎协定》”“不再寻求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小的如“停止在美墨边境建墙”以及废止多条对移民限制打压措施。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被否定的“前朝政策”在特朗普的告别演讲中都被列作引以为傲的政绩,但一夜之间便沦为明日黄花。

拜登表示,自己这么做一是为了兑现对选民承诺,二是当前美国面临的危机挑战急需立即行动。可以预计,重返《巴黎协定》和留在世卫组织的决定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因为这反映出美国开始戒断近年来的“退群瘾”,有意愿重新加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全球性努力。但与此同时,人们也不可能不注意到,无论是《巴黎协定》、伊核协议,还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都曾是当年奥巴马政府力推并促成签署的,却被继任者特朗普视为损害美国利益的“毒药”,一上台就弃若敝屣。人们进而会问,再过个四年八载,如果白宫易主,会不会再度上演剧情反转呢?

有政治分析家指出,奥巴马、特朗普为了推行一些有争议的政策,往往过度依赖于发布行政命令的手段,而行政命令一旦失去了所依附的总统权力就很容易被推翻。事实上,特朗普执政4年来已经几乎将奥巴马8年积累的政绩一一否定,而拜登政府的开局似乎也未能跳出这个循环。

然而此种“否定再否定”的怪圈也仅是表象,其背后隐藏的是政治极化、党争激烈、社会撕裂造成的美国政治“内卷化”。为了迎合、扩大自己的选民基本盘,同时树立“言出必践”的“实干家”形象,政客们不愿费时费力寻找棘手问题的最优解,也无法心平气和协商求共识,推出的一道道行政命令短期内或能见效,长远看反而进一步加深对立、加剧撕裂。这样运转失灵的政治体制,不但做不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一棒接着干”,还会导致“热热闹闹十多年,还在原地打转转”。

自己的政绩被继任者无情否定,政客们感到郁闷自不待言;对普通民众和国际社会来说,这种“翻烧饼”式政策却往往是难以承受之重。4年来,多少移民家庭“美国梦”碎,或骨肉分离,或学业事业中断;国际社会被美国对外政策的多变风向“吹晕”,困惑不已,全球性危机不断加深。美国自身也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新冠疫情迟迟得不到控制已夺走40万生命,“信用赤字”大增,国际影响力不断滑坡。

从1月20日的就职演说看,拜登总统不乏对美国面临危机挑战的清醒认识和忧患意识,用行政令的手段当然也能救得一时之急。然而要真正修复根基已出问题的美国“政治大厦”,恐怕还需从打破“否定再否定”的怪圈做起。



“水氢发动机正式下线,市委书记点赞”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在这一事件中,很多人表现得很亢奋:“有点常识的人就应该知道是假的”“学过中学化学的人就应该明白不可能”。几乎一边倒“旗帜鲜明”地定性,这是一门伪科学,一场骗局。

对于该项目的合作、市场前景等问题,相信很快就有定论,笔者在此不再展开。而就此次事件中暴露出大众对待新生技术的接纳问题,笔者想进行一些探讨。

原始的新闻报道中“加水行车”的说法确实让人产生歧义,但并不能因此全盘否定该项技术本身,因为技术提供方湖北工业大学对此已作出回应,车载铝合金水解制氢技术主要是利用金属铝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来制备氢气,属于一种制氢技术;一些专家也认为,从理论原理上来讲,水氢燃料技术路线存在;相对于技术的真实性,其高昂的成本和现时条件下无法量产才是引发质疑的关键所在。

综合各方的报道来看,南阳“水氢发动机汽车”并非一场彻头彻尾的忽悠,而是有着科学原理支撑的技术探索。从这个角度而言,一些人站在“科学”的角度,反对这项技术,有打着科学的旗号反对科学探索之嫌。

如今,社会上一方面高喊,要给新技术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成长,不受外界束缚;另一方面,当某些新技术挑战传统观点、固有思维的时候,社会上又在不停地“喊打喊杀”,要把新技术扼杀在摇篮里。如何谨慎地对待新技术,尤其那些看起来违背大众认知的新生事物?社会应当有审慎的、宽容的、科学的态度。试想,蒸汽机刚诞生的时候,不也被当成怪物吗?

这一事件也让大家再次看到,捍卫科学,不是凭自己的“感觉”“常识”就能判定,而是要实事求是,需要遵循一整套完备的流程,用科学的态度去做出准确的判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