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水极客 >>查看详情

水的非物质文化内涵

2024-06-10 07:38:28 作者 : 围观 :135次

水和土地一样,是一种物质资源,但与土地不同的是,水与人类的关系更密切,因为水是人类生命本身的一部分。因此,什么是水?从来就是除了有自然科学的定义,也有文化科学的定义。这是现代社会的水问题成为文化热点的原因。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从非物质文化的含义上界定水。古老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讲,水是由盘古的血液变成的,这是把水当成人的生命共同体看待的观点。中国的世界遗产地都江堰有李冰父子治水的传说,先秦文献《山海经》还有鲧禹治水、扶桑浴日和精卫填海的传说,这些都是以家庭代际传递的水利模式告诉人们,水是一份神圣的历史遗产,它养育我们,也约束我们。我国民间还有结成水利社区的习惯,把拥有相同水源的人们视为同一条母亲河的儿女,这是对水的社会整合性的朴素认知。中国人对水的认识也渗透到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如汉语中的“流水账”,是把水比作一种财富;“开源节流”,是要求对财富节约使用;“柔情似水”和“佳期似水”,是把水比作亲密的情感文化等。在中国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它们都传达了中国人对水的认知方式和使用理念,同时也对中国人的日常用水观念和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在中国的节日文化中,还有一份是与水有关的节日遗产,例如,阴历二月二,乘龙祈雨、防止春旱;花朝节,办花市、以花观水;三月上巳节,临水禊祓;四月寒食节,断火禁食、减少用水;清明节,开闸分沟、放桃花水、祈求风调雨顺;五月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祭奠诸神;六月泼水节(傣历),祛凶求吉、迎新庆典等。它们都伴有严肃的信仰仪式、美丽的神话传说、多彩的民间歌舞和特定的文化空间,把水当作崇拜对象,或者当作社会动员的契机,在春季或夏季来临的时候,在用水大量增加的季节中,以象征的方式,对水资源进行社会保护,重点对用水的范围和节水的规约进行宏观管理。其特点是引水、观水、公平分水和强调用水的可延续性,保证农业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在那些缺水地区,水还是支配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含一套严格的农民自治管水和节水的民俗,积累了农民与干旱共存的历史智慧,造就了和谐用水的生活传统,这种水环境因此也成为用水教育的天地大学校。

水作为非物质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的人口多、农业发达,都非常需要水。在这种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下,中国人的用水民俗强调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以禁忌的方式,禁止乱开新水源,想方设法延续使用旧水源。同时注意水资源分配与用水人口相协调,把握用水的社会效益。在山西霍县和洪洞县交界的四社五村,八百年缺水,但农民一直按人口规模,限定蓄水池的数量和容积,按水量划分各村的“水日”,珍惜每一滴水,创造了万余人口在水源乏匮地区建设小康示范村的奇迹。

在中国人的眼中,水也是一种身体文化,其特点是把水和身体空间联系在一起思考的。在人的生命历程重要时刻,如婚姻、生育、死亡等,水都是被严格地分类,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人群中,被允许与身体的规定部分接触,用来帮助个人和群体度过人生危机和社会危机。在这些场合,都没有浪费水的问题,用水都有严肃的民俗意义,并被民间世代遵守。这种象征管理与现实管理相结合,保证全社会的稳定用水。

水的社会约束,造成了对水的无端浪费。最近社会各界都在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反思水和保护水。
现代社会开发用水,往往开发了水的自然科学定义,却忽略了水的文化科学定义,特别是忽视了水的非物质文化的内涵,随意扩大水的功能,乃至把水当成娱乐景观和市场商品。这些事情做过了头,就破坏了爱水民族认同水的历史含义,失去了一个缺水国家象征管理和现实管理
标签: